与子同袍&苍产蝉辫;同舟共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濮阳市中医院的娄丽娜!我报告的题目是《与子同袍、同舟共济》。
4月26日,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了。看到这个消息我再次泪目,武汉,这个我们拼过命的地方终于安稳了。
思绪一下拉回到2月2日的那一天。
记得那天我总值班。凌晨12点接到了要去武汉战斗的消息。说实在的,内心非常高兴激动,也夹杂着一丝不安。不知道武汉是什么情况?患者病情怎么样?上午11 点,告别领导、同事还有亲人,我们援鄂医疗队一行14人在支部书记王海明的带领下登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晚上六点安全抵达天河机场,来不及想太多,匆匆安顿下来,只想着能尽快进入病区,能为武汉的同胞尽一份力。
2月3日中午一点,开始进行院感培训;2月3日晚上8点病区开始收治危重患者;2月4日凌晨,患者已住满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班。
进病区的时候,大家都争着抢着往里冲。第一次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狈95口罩,真得非常的闷、憋气,我尽量调整呼吸,放平放稳心态,过了五道门之后进入了隔离病区。
当时的情景今天想来仍历历在目;华中科技大同济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全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整个病区的患者不停地咳嗽、胸闷、气喘,看到这些我很心痛,加快脚步去做事。无创呼吸机的、高流量的、吸氧的、监护的、抽血的、输液的、口服给药的、管道护理的……我们穿梭在病房之间,隔离病区危重患者多、合并症多、涉及到的专业多,工作量非常大!不仅仅是治疗、基础护理还有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等等等!当时的物资还非常紧缺,没有防护面屏我们就用塑料文件袋手工作成防护面屏;没有鞋套儿就用塑料袋套住脚,再用胶布缠绕,酒店的一次性浴帽也被我们拿来当鞋套用;戴着五层手套的手不太灵活,护目镜哈气花了,只能从狭小的缝隙中找血管完成穿刺,随着气温升高,内穿的棉制手术衣经常湿了一遍暖干,又湿一遍再暖干。
每天从离开宾馆坐上班车去上班,到班次结束回到宾馆,一般都是十多个小时。为了节约防护服和物资,这十多个小时,我们不吃不喝!说实话,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我们拼尽了全力,有些情况是能够预测的,但有些情况是没有办法把控的。有一次,我们的老大姐刘建华,在进隔离病房前,因为地面消毒液湿滑,直接摔倒肩膀着地,都劝她不要进隔离区了,可是她说,里边儿忙,一个萝卜一个坑,忍痛坚持进病房。有一次王红彩护士长,因为长时间在帽子、狈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重重压力之下,开始头疼,还没等出隔离病房的门儿,胆汁就吐出来了。还有我们的马彩霞护士长,休息睡眠不好,时时需要服用舒乐安定助眠,小妹妹郭艳伟吃苦耐劳,每次从病房出来,看到她白净的脸上勒出红的快要破皮的勒痕,都特别的心疼。包括我自己,也出现过腹泻、呕吐和低血糖。但是,我们从头至尾没有一次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一个班!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有些蹦不住,有时候真的很想哭,很想哭,但是不能哭!咬紧牙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我们扛得起这场考验,对得起濮阳399万父老乡亲的重托。陆陆续续,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3月25日,胜利闭科!
50多个日日夜夜,许多感动的瞬间:我们5名女队员拿起剪刀把头发剪短的最美一刻;全国人民在给海明的儿子起名字时,他在忙着查房;晓飞看到视频里一岁多的儿子喊妈妈时偷偷掉下的眼泪;王蕾和俊娟为大家减压在隔离服上画上美丽的花朵;宾馆隔壁的警官为我们送来的饺子;小区的居民对我们大喊:武汉加油!谢谢河南白衣天使!出院患者的一声声道谢,同济医院老师的诗朗诵......这都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这一次到武汉去抗疫,每一名医疗队员的背后,都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这是一种家国精神,也是家风的传承!我的爷爷是一名军人,在1950年解放战争中牺牲,年仅31岁,他那句“永远忠于共产党,怕死不干革命”的誓言,是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当家人得知我要去驰援武汉,告诉我:你是党员,是医护人员,需要你救人,放心的去吧!家里的事不用操心!感恩我的家人,是你们让我勇敢坚强!是你们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义无反顾的奔赴战场!
如果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我仍然会主动请缨、义无反顾!
谢谢大家!